大棗,中藥材名。為鼠李科植物棗的成熟果實,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,揀凈雜質(zhì),曬干;或烘至皮軟,再行曬干;或先用水煮一滾,使果肉柔軟而皮未皺縮時即撈起,曬干。功能主治:補脾和胃,益氣生津,調(diào)營衛(wèi),解藥毒。治胃虛食少、脾弱便溏、氣血津液不足、營衛(wèi)不和、心悸怔忡、婦人贓躁。
來源:本品為鼠李科植物棗的成熟果實。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。揀凈雜質(zhì),曬干?;蚝嬷疗ぼ?,再行曬干?;蛳扔盟笠粷L,使果肉柔軟而皮未皺縮時即撈起,曬干。
性味歸經(jīng):
甘,溫。
①《本經(jīng)》:味甘,平。
②《千金食治》:味甘辛,熱,無毒。
③孟詵:溫。
入脾、胃經(jīng)。
①《綱目》:脾經(jīng)血分。
②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入足太陰,陽明經(jīng)。
功能主治:
補脾和胃,益氣生津,調(diào)營衛(wèi),解藥毒。治胃虛食少,脾弱便溏,氣血津液不足,營衛(wèi)不和,心悸怔忡。婦人贓躁。
①《本經(jīng)》:主心腹邪氣,安中養(yǎng)脾,助十二經(jīng)。平胃氣,通九竅,補少氣、少津液,身中不足,大驚,四肢重,和百藥。
②《本草經(jīng)集注》:煞烏頭毒。
③《別錄》:補中益氣,強力,除煩悶,療心下懸,腸僻蕁
④《藥對》:殺附子、天雄毒。
⑤孟詵:主補津液,洗心腹邪氣,和百藥毒,通九竅,補不足氣,煮食補腸胃,肥中益氣第一,小兒患秋痢,與蟲棗食,良。
⑥《日華子本草》:潤心肺,止嗽。補五臟,治虛勞損,除腸胃癬氣。
⑦《珍珠囊》:溫胃。
⑧李杲:溫以補脾經(jīng)不足,甘以緩陰血,和陰陽,調(diào)營衛(wèi),生津液。
⑨《藥品化義》:養(yǎng)血補肝。
⑩《本草再新》:補中益氣,滋腎暖胃,治陰虛。
⑾《中國藥植圖鑒》:治過敏性紫斑病、貧血及高血壓。
形態(tài)特征:棗(《詩經(jīng)》),又名:刺棗。落葉灌木或小喬木,高可達10米。枝平滑無毛,具成對的針刺,直伸或鉤曲,幼枝纖弱而簇生,頗似羽狀復葉。成之字形曲折。單葉互生;卵圓形至卵狀披針形,少有卵形,長2~6厘米,先端短尖而鈍,基部歪斜,邊緣具細鋸齒,3主脈自基部發(fā)出,側(cè)脈明顯?;ㄐ⌒危啥叹蹅慊ㄐ?,叢生于葉腋,黃綠色;萼5裂,上部呈花瓣狀,下部連成筒狀,綠色;花瓣5;雄蕊5,與花瓣對生;子房2室,花柱突出于花盤中央,先端2裂,核果卵形至長圓形,長1.5~5厘米,熟時深紅色,果肉味甜,核兩端銳尖。花期4~5月。果期7~9月。
分布區(qū)域:分布全國各地。全國大部分地區(qū)有產(chǎn),主產(chǎn)于河北、河南、山東、四川、貴州等地。
生長環(huán)境:一般多為栽培。
生長習性:喜干燥冷涼氣候,喜光、耐寒、耐旱、耐鹽堿,能耐-31.3℃的低溫,也能耐39.3℃的高溫。向陽干燥的山坡、丘陵、荒地、平原及路旁均可種植,以破土或砂壤土最宜栽培,不適于低洼水澇地。
藥材性狀:果實略呈卵圓形或橢圓形,長約2~3.5厘米,直徑約1.5~2.5厘米。表面暗紅色,帶光澤,有不規(guī)則皺紋,果實一端有深凹窩,中具一短麗細的果柄,另一端有一小突點。外果皮薄,中果皮肉質(zhì)松軟,如海綿狀,黃棕色。果核紡錘形,堅硬,兩端尖銳,表面暗紅色。氣微弱,味香甜。以色紅、肉厚、飽滿、核小、味甜者為佳。
用法用量:內(nèi)服:煎湯,3~6錢;或搗爛作丸。外用:煎水洗或燒存性研末調(diào)敷。
文章來源:百度百科
聲明:本文系網(wǎng)轉(zhuǎn)載內(nèi)容,版權(quán)歸原作者所有,轉(zhuǎn)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平臺觀點。如涉及作品內(nèi)容、版權(quán)和其它問題,請與本網(wǎng)站留言聯(lián)系,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(nèi)容!